甲醇 甲醇别名木醇或木酒精,为无色透明的液体,高挥发性,易燃。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损害、眼部损害和代谢性酸中毒。绝大多数病例系误服掺有甲醇的酒类所致,少数系经呼吸道吸入和经皮吸收中毒。 人口服中毒最低剂量约为o.lg/Kg,经口摄入O.3~1.g可致死。 判断要点: 1.中毒表现 a.潜伏期一般为2~24小时,少数长达2~3天。口服纯甲醇中毒最短40分钟出现症状。同时摄入乙醇可使潜伏期延长。 b.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有头痛、眩晕、乏力、嗜睡和意识混浊等。重者出现昏迷和癫病样抽搐。少数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、锥体外系受损表现。 c.眼部损害眼前出现黑影、飞雪感、闪光感、视物模糊、眼球疼痛、羞明、幻视等。重者视力急剧下降,甚至失明。眼科检查多数患者瞳孔扩大、少数缩小,眼底早期可见视乳头充血和视网膜水肿,视神经损害严重者l~2个月后可出现视神经萎缩。视野呈中心或旁中心暗点改变。 d.代谢性酸中毒轻者无症状,重者出现呼吸困难、Kussffiaul呼吸等。 e.消化系统损害口服中毒者恶心、呕吐和上腹部疼痛等较多见,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比例较高,严重病例有肝脏损害。 f.呼吸系统损害吸入中毒者有眼和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。 g.其他少数患者可伴有心脏和肾脏损害 2. 实验室检查 a.血液甲醇和甲酸浓度增高。 b.血气分析或血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示代谢性酸中毒。 c.严重中毒时,血白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容积增高,并可有肝肾功能异常。个别患者出现肌红蛋白尿。 d.心电图可见ST段和T波改变、室性期前收缩等。 e.严重中毒者脑CT检查可见白质和基底节密度减低,豆状核梗塞软化病灶等。 历史记载中显示,投毒者只要小心谨慎,就很有可能成功,而不容易被发现。17世纪以后,一些职业的投毒者通常被一些有钱人雇佣,偶尔也受雇于欧洲皇室。这种重大案件,一般都难以侦破。 最简单最常用的毒物是砷。这种毒物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了。譬如小说《水浒传》中记载潘金莲毒杀武大郎,使用的就是砒霜(三氧化二砷)。因为砒霜中毒的人,无论是急性还是慢性,都很难被人察觉,就连临床医生也常常会把砒霜中毒误诊为各种不同的疾病。在这种恐怖药物的作用下,无数的烦恼在眨眼之间就会结束。而没有人能够确定死因,但现在不同了。 1790年,一位名叫约翰梅斯格的化学家发现,如果物质中含有砷,那么在这种物质加热后,把凉的金属板置于蒸汽的上方,在金属板上就会出现白色的砷氧化合物层。尽管这层砷镜能够证明这种物质被砷浸过,但却不能分辨身体内是否吸收了砷。 1806年以后,这一问题被瓦伦廷罗兹博士解决了。当时他在森林化工厂工作,他提取了一具尸体的胃内容物,然后放在一个池里煮沸,通过过滤取出剩余的肌肉组织。然后他用硝酸处理这一滤液,这样更易于形成砷镜。 迄今为止,毒物学最大的发展在1836年。化学家詹姆斯马昔发明了一种解决最小剂量砷的方法。这种方法类似于梅格斯的方法。但并不像以往一样让蒸汽挥发到金属板上,而是让大部分的蒸汽进入到空气里。整个过程都是在U形试管里进行的。在管里蒸汽的进出只能通过一个小的管口。可疑物质被滴在一个锌盘上,然后在锌盘上覆盖一层薄的硫酸,目的是为产生氢气。任何含砷气体通过试管加热,到达试管冷却部分时,就会凝结形成砷镜。砷镜反应一直到现在也使用。 当然,砷不仅仅是投毒者使用的唯一武器,除此之外还有传统的毒物,如番木鳖碱和氰化物。要想侦破每一类投毒案件,现代的分析家们必须不断地和新毒物作斗争。
相关产品:
|